胤祹是康熙的第十二子,手握重兵却不参与九子夺嫡,每个皇子都在为抢夺皇位反目成仇,玩劲各种手段阳谋,他却躲的远远的,怕老子一不小心将皇位传给他,不是没有实力当5策略,而是因为他觉得皇位不好玩,正是他不争不抢的性格,造就了他后半生十分顺遂,雍正帝即位后他被封为履郡王,乾隆朝晋封他为履亲王、享年79岁,是康熙唯一善终的儿子。
胤祹生母是定妃万琉哈氏,出身不高,最初为宫中庶妃,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册封她为定嫔,是雍正帝继位后尊其为皇考定妃,而到了乾隆这里她的待遇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享年97岁,是康熙帝后妃中最长寿的一位。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在历史中有明确记载,胤祹确实对皇位不感兴趣,但并没有手握重兵的权利,他主要集中在宫廷内务与礼仪事务,而非军事领域,直白了说,就像管家一样,负责皇室起居、财政、礼仪等。
展开剩余70%最重要的一点,胤祹没有参与九子夺嫡,跟苏麻喇姑有直接关系,大家有所不知,胤祹是苏麻喇姑一手带大的,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太后去世后,苏麻喇姑悲痛欲绝,康熙为宽慰她,将2岁的胤祹交给她抚养,谁曾想这一养就是十余年,苏麻喇姑对胤祹而言如同亲生母亲一般。
要说这个世上谁能完完全全的了解康熙,苏麻喇姑当属第一人,她历经三朝、精准掌握宫廷中的生存法则于智慧,她教导胤祹保持朴实、以不显露锋芒的方式避免灾祸,也是一种处世智慧,同时也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不得卷入皇子们的纷争,其中的厉害关系最后看看老八就全都知道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苏麻喇姑的关系,康熙对胤祹十分疼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对胤祹的“不争”态度较为认可,多次委派他处理祭祀、礼仪等重要但无政治风险的事务,间接为他规避了夺嫡漩涡。
在康熙去世后,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其他兄弟被雍正清算,他虽然没有参与夺嫡,但恰好赶上雍正巩固皇权、快速建立自己的统治权威,在整肃官场风气时,胤裪犯了一点小错误,提出的方案被雍正认为不符合礼制规范,因此被认为懒散怠慢不够认真,被降为贝子。
这一操作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全都是做给宗亲看的,明眼人都知道,雍正就想借胤裪的个案,实现“立规矩、树权威、整风气”的政治目的,没多久雍正就将胤祹的爵位给恢复了。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十三弟胤祥去世,对于雍正来说,打击甚大,为其辍朝三日,还打破多项礼制追赠谥号“贤”、配享太庙,由于葬礼规格极高、意义重大特殊,让雍正一下想起胤裪,他曾主持过孝惠章皇后葬礼5策略,熟悉皇家礼制与大型事务统筹,最关键的因素,他不是雍正政敌,是雍正眼中最合适的首要人选。只是让雍正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1735年,胤裪还主持了他的丧礼,经验丰富,手拿把掐,将雍正葬礼办的很是风光,为此得到乾隆帝的夸奖,晋升为亲王。
发布于:广东省九龙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