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和燕儿的命运在一次战役中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是一场艰苦的战斗,双方损失惨重,但在岳飞的英勇带领下,我国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清理战场时,岳飞意外地发现了受伤的燕儿,他毫不犹豫地将她救回,并亲自为她疗伤。两人在战火中相识,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燕儿康复期间,岳飞带她游览了我国的大好河山,她也被他的英勇事迹所感动。而岳飞也被燕儿的聪明才智和善良所吸引,两人陷入了深深的爱河。然而,他们的爱情注定不能一帆风顺,因为燕儿是北方的一位公主,而岳飞则是我国的将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爱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展开剩余95%在燕儿回到北方后,她一直思念着岳飞,而岳飞也时常想起那位美丽善良的公主。然而,命运再次将他们推向了战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让两国再次陷入战火。燕儿和岳飞不得不站在彼此的对立面,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他们不得不拔剑相向。
在战场上,岳飞和燕儿英勇无畏,他们都是各自军队的灵魂人物。然而,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燕儿认出了岳飞。她想起两人相识以来的一幕幕,心中的爱情和友情让她无法再对岳飞下手。在关键时刻,燕儿决定舍弃个人的恩怨,她毅然决然地脱离战场,前往两国交界处的寺庙,寻求和平的解决之道。
岳飞得知燕儿离开战场后,也深感欣慰。他知道,燕儿的善良和智慧一定能为国家带来和平。最终,在燕儿的努力下,两国达成了停战协议。而燕儿也决定留在我国的寺庙,为战争中死难的亡灵祈祷。
岳飞在战争结束后,也来到寺庙寻找燕儿。两人重逢,感慨万分。虽然他们的爱情无法走到一起,但他们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和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寺庙的钟声里,燕儿将一串佛珠赠给了岳飞,祝愿他平安幸福。而岳飞也将一把宝剑赠给了燕儿,象征着他们永恒的友情。
从此,岳飞和燕儿分居两地,但他们心中始终珍藏着对彼此的关爱。而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永远流传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可是,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曹操的趣事,这个故事恐怕连最资深的“三国迷”也不一定知道。
话说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率领残兵南下,准备与孙权和刘备展开生死决战。这场大战异常惨烈,曹操的军队被围困在了一座小山之中。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曹操却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敌军的箭矢像雨点般射来,却总是射不中他。
曹操感到非常奇怪,他问身边的谋士:“为何敌军射不中我?”谋士们也感到很困惑,纷纷献策:“或许是因为您的武艺高强,敌军无法伤到您。”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非也非也,是因为我戴了一顶他们永远射不穿的帽子!”
原来,曹操在出征前曾向工匠定制了一顶坚不可摧的铁帽,这顶帽子不仅防御力惊人,而且还有一项神奇的功能——自动感应敌军箭矢。只要曹操戴上这顶帽子,无论敌军如何密集射击,箭矢都会在离曹操头部几厘米的地方自动折射出去。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但实际上却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据史书记载,曹操的确在赤壁之战后南下与孙权、刘备展开了激战,而且他的军队在某些战役中确实遭到了敌军的严密围困。这些记载与我们的故事相符,虽然不能直接证明曹操真的拥有了一顶神奇的铁帽,但至少可以说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各种奇特的装备层出不穷,让我们今天听起来都感到十分新奇。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三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风貌,更让我们领略了曹操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幽默与智慧。尽管在战场上他谋略过人、英勇善战,但在生活中他却有着一颗童心和一份幽默感。这种反差萌也让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更加喜爱和敬仰。
当然了,我们不能把这个故事当作真实历史来看待。毕竟这只是个趣闻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它的真实性。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并不总是严肃枯燥的,它也有轻松愉快的一面。就像我们的故事中说的那样,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段子手。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在欣赏这些历史趣事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不要轻信那些没有证据支持的说法和传闻。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真实的历史资料才能更好地领略到历史的魅力所在。
洪秀全的父亲洪国游共娶了三个太太,生下三子一女,洪秀全和洪宣娇分别是二姨太和三姨太所生。洪国游死后,家道中落,儿女们为谋生各分东西,洪秀全屡试不第后参加了上帝会,后来被推为教主;洪宣娇则加盟了一个流浪艺人的团伙,四处卖艺为生。
在艺人班子里,洪宣娇学得一身好功夫,模样也出落的艳丽动人,白里泛红的面颊上嵌着两颗含娇藏媚的大眼睛,纤腰丰臀,练起功夫来飒飒生风,媚眼扫过之处,令人目眩神迷,十几岁的年龄就成了班子里的红角儿。
一次卖艺来到武宣卢陆洞,当地的殷实农家之子萧朝贵被洪宣娇的神韵迷住了,天天腻在场子里为她捧场,混熟之后,提出为她赎身并娶她;洪宣娇对东奔西颠、逢人卖笑的卖艺生活也己厌倦,所以答应了萧朝贵的请求,以五十两纹银赎了身,住进萧家安定下来。其实,洪宣娇与萧朝贵只是住在一起而已,并没有经过明媒正娶,洪宣娇倒也不计较这些。
不久后,在广西桂平、武宣一带传教的洪秀全,看准了民心浮动的世态,便利用自己教主的身份,建立了上帝会,一时间归附者很多。上帝会除开堂传教之外,更主要的工作是练兵筹饷,为伺机举事作准备。
消息传开后,洪宣娇听说哥哥在鹏化山聚众传教,地点离他住的萧家很近,她顿时兴奋莫名,鼓动萧朝贵一同投入她哥哥的麾下。萧朝贵家中的生活还算富裕稳定,不太想去过那种动荡的生活,可架不住洪宣娇硬缠软磨,史好瞒着家人,与洪宣娇一同投奔了上帝会。
参加了上帝会的组织后,洪秀全妹妹为人伶俐,善于交际,便派她外出打探消息,洪宣娇确实没让她哥哥失望,她凭着自己出色的资容,常以浪荡女人的身份出入酒馆茶楼,与一些地方官员拉上关系,从而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消息。洪宣娇外出行事,经常在萧家落脚,在那里她认识了萧家的常客扬嗣龙。扬嗣龙是桂平大黄江地方的大财主,见萧家不知身份的女客洪宣娇常用火辣辣的眼光看他,不由得心旌摇曳,把目光也频频地投向她。这样一来二去,两人便十分熟络了,洪宣娇常拉着他一同外出收集情报,扬嗣龙也乐于受命,慢慢地,两人双栖双飞,又俨然成了一对情人。
直到有一天九鼎配资,己在上帝会中任要职的萧朝贵因事回家时,偶然撞见了洪宣娇与扬嗣龙的好事,不由得醋意大发,大有剑拨弩张之势。洪宣娇眼看情况不妙,赶紧使出浑身的解数,左右调停,好话歹话说了一箩筐。扬嗣龙这才知道了洪宣娇竟是大名鼎鼎的洪秀全的妹妹,自然不敢不听她的;而萧朝贵对洪宣娇的身份也不无顾忌,何况眼前的情敌又是自己家的熟客,也不好太抹面子。于是三人说来说去,最后定下的协议是到鹏化山找教主洪秀全定夺此事。
三人同上鹏化山,考虑到萧朝贵与洪宣娇结交在前,扬嗣龙在后,洪秀全定夺结果是:扬嗣龙向萧朝贵当面致歉,萧朝贵则要表示谅解,婚嫁之事暂且不提。这么一折腾,扬嗣龙自然而然也加入了上帝会。说起扬嗣龙,可算得上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原本只是平隘山上一个烧炭为生的穷苦人,后来凭着一身胆识,走南闯北贩卖洋货,不但挣下了万贯家财,也积下了丰富的见识和经验。洪秀全一见他就认定此人必是奇才,对自己的事业将大有助益,因此对他十分看重。扬嗣龙为了表示自己愿与洪秀全同心协力,竟比照洪秀全的名字,为自己改名为扬秀清,慢慢地竟后来居上,坐上了上帝会的第二把交椅。
为了筹措活动经费,洪秀全把主意打到了桂平金田村大财阀韦家的头上。韦家老太爷是个十分正统刻板的老夫子,要说服他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他家少爷韦昌辉,是个血气方刚,好打抱不平,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他身上找到突破口还是可行的,这工作又得由长于此事的洪宣娇来完成。
韦昌辉是个读书人,洪宣娇精思妙想,订下一个细密的方案。几天后,一间情调幽雅的小酒馆在韦家附近开张了,里面卖的是上等佳酿,再配上精致的点心,东西是好,价钱也高得惊人,一般的人不敢问津,剩下的只能是韦家这样的豪门大户之人才会光顾了。果不其然,韦昌辉很快就被这里幽雅的气氛吸引住了,成了酒馆的常客,漂亮而多情的老板娘又对他百般示好,更使他留连忘返。韦家老太爷听说儿子沉溺酒色的消息后,不免对他大加责备,韦昌辉满肚子委屈,只好向酒馆老板娘洪宣娇诉说,洪宣娇一边柔言相慰,一边怂恿他索性离家出走,投到上帝会门下。七说八说,还真让韦昌辉心思一横,跟着她上了鹏化山。韦家老太爷闻讯后,气得半死,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到山上来找儿子,到山上却被洪秀全软硬兼施给说动了心,不但没拉回儿子,倒还捐出了一大批钱物,资助上帝会。
到了道光三十年,上帝会的教徒己发展到数万人,洪秀全认为时机己成熟,于是号召各地教徒变卖家产,购置武器,并将人员全部编排为作战队伍,在金田村揭竿而起,树立起太平军的旗号。第二年,太平军攻占了永安,在那里踞守了半年,建立起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扬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都受东王节制。
既己建国号、封爵位,作为公主的洪宣娇也该有个归宿了,于是由洪秀全作主,把洪宣娇嫁给了萧朝贵,暂时结束了她那“大众情人”的特殊身份。
太平军离开永安后,逐渐向北发展,通过桂林、柳州,进入湖南境内。一路上,太平军遭到了清朝官兵的竭力阻击和围剿,虽然数次遇险,但在众将领的指挥下,总能绝处逢生。战争中,兵力损失惨重,但沿路下来,常有不满于朝廷的人马前来投奔,所以太平军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蓑衣渡口激战中,南王冯云山中炮而死;围攻长沙城时,西王萧朝贵又死于战火中,新婚不久的洪宣娇转眼成了㝰妇。
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萧朝贵,洪宣娇虽也曾痛苦不堪,但很快被如火如荼的转战生活掩盖起来了。现在安定下来,洪宣娇一人独主西王府,虽是锦衣玉食,但不免孤寂难耐。整日里无所事事,她便找来洋教士跟着学习西医,凭着她的聪明伶俐,很快便学成了一手高明的医术,以行医诊病消磨时间。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天王洪秀全的思想逐渐松懈,日夜沉溺于酒色享乐之中,天国大权基本落入东王扬秀清手中。扬秀清在百忙之中仍没忘记昔日的情人洪宣娇。当初由洪秀全作主将洪宣娇嫁给了萧朝贵,他耿耿于怀却忍住没有显露。
经扬秀清着力经营,天京城内的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太平军在外的军事进展也十分顺利,这时候,扬秀清才腾出精力来重新向洪宣娇发起感情攻势。洪宣娇己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女医生,扬秀清便借诊病为由,三天两头把她接进东王府来。洪宣娇此时处在感情空寂的时候,正需要一个可意的男人来安慰她那颗躁动不变的心,对扬秀清本有旧情难忘,现在重新向她发生温情的召唤,她自然就像干透了的柴薪,一遇到扬秀清的火苗,就熊熊燃烧开来。
洪宣娇以为从此后就可以与扬秀清做恩恩爱爱的情人了,不料半路中杀出个程咬金,搅散了她的美梦。这个人就是傅善祥,傅善祥本是南京城里的才女,生得雪肤玉肌,秀丽可人,太平天国入主南京后,她成了太平女科的第一个状元,被赐为隶属于东王府的恩赏丞相。傅善祥既有南国佳丽的美貌,又有江南女子的柔情,天天在扬秀清身边工作,自然让扬秀清动了心思,把轻怜蜜爱悄悄转移到她身上,自然冷落了洪宣娇。洪宣娇不由得大生恼怒,变着法子找傅善祥的茬子,可傅善祥本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子,再加上扬秀清的幕后袒护,每次洪宣娇也没能占到便宜,一怒之下,她把状告到了天王哥哥那里。在太平天国将领中,一夫多妻蔚然成风,进驻天京后,洪秀全自己身边就绕满了莺莺燕燕,因此他认为妹妹为争专宠而大动干戈实为不必,劝导她一番就算打发了。
争强好胜的洪宣娇可不肯就此作罢,她决心使用自己的手段,好好惩治一下这个没有良心的扬秀清。当时,由于扬秀清在天京大权独揽,许多太平天国将领都对他心存不满,洪宣娇看准世态人心,着力从中连络,很快联合了一批反扬势力,其中包括天后的弟弟赖汉英副丞相、燕王秦日纲、殿前丞相罗琼树等。由于东王势力强大,这批人还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洪宣娇又唆使赖汉英密陈天王说:“东王传功称骄,有篡权之疑,不如趁早防备,否则后悔就来不及了!”这时恰好天王洪秀全对东王扬秀清自称“万岁”之事心存芥蒂,经赖汉英一鼓动,还真的动了惩治东王之心,于是密召北王韦昌辉回京共图大事。
北王从安徽战地匆匆赶回天京,这期间洪宣娇一改常态,主动地出入东王府,对扬秀清表现得特别热情,扬秀清喜出望外,还以为她己不计前嫌了呢!听说北王返京,洪宣娇提议由扬秀清出面为他举办一次盛大的洗尘宴,扬秀清欣然应允。
这一天,东王府里大摆筳席,客人几乎囊括太平天国的所有在京将领。事先,经洪宣娇安排,赖汉英带领亲兵上万人埋伏在东王府四周,罗琼树、秦日纲、韦昌辉等人都是有备赴宴。酒酣耳热之际,大家把臂言欢,气氛和乐;洪宣娇悄悄向韦昌辉递了个眼色,韦昌辉放下酒杯,“霍”地站起身,还没等东王府的人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己飞快地拨出腰刀,一刀直刺入东王扬秀清的胸膛,用力很大,刀直接从后背穿出。这一下,东王府顿时乱成受惊的蚂蚁窝,赖汉英指挥着伏兵冲进府来,东王府的亲兵拨刀相拒,双方整整厮杀了一天,才以东王府势力彻底杀尽而结束,最后还放火烧了东王府。乱战之中,秦日纲不幸丧身。
从这开始,太平天国内部的争斗厮杀正式拉开了序幕,接下来,韦昌辉弄死了翼王石达开一家老小,天王又除韦昌辉以笼络翼王,翼王却终究离开了天王洪秀全。经过这样一番砍砍杀杀,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最后,诸王中只剩下忠王李秀成,毕竟独木难撑。到同治六年六月,清军终于攻破天京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宣告结束。
“冥婚”,顾名思义,就是人死后完婚的意思。这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封建加迷信的婚俗类型。古人认为人死后进入阴间,而阴间也有婚烟之义,所以凡男女生前未婚而亡,则两家父母或亲友为之举行婚礼使死者在阴间结为夫妇,而“宣室宜家”。冥婚俗称“鬼婚”,显然,这是作父母的过分疼爱子女之举,以解除心理上对子女夭殇之痛。冥婚又分“嫁殇”、“迁葬”两种方式。《小知录》说:“生非夫妇,而葬相从”即为指此,唐宋以后则普遍称为“冥婚”。
冥婚之俗由来己久,远自周代即己风行。《周礼.地官》记有“禁迁葬者与嫁殇者”,“迁葬”是指“生时非夫妇,死而迁葬之,使相从”;“嫁殇”是指“十九以下未嫁而死者”,“谓嫁死人也”。两者统而言之,都是冥婚合葬。然而,这种冥婚合葬不论死者成年或未成年,都是与当时传统经典相违背的。所以,周朝对冥婚是严令禁止的。
然而禁者自禁,行者自行。此俗自先秦经历代至民初,下自黎民百姓,上至大夫公卿,多尚此俗。冥婚能在封建社会长期沿袭不衰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由于帝王将相带头推行此俗,特别是三国曹魏时,此风大盛。《三国志.甄皇后传》记载魏明帝女淑死后与文帝(曹丕)甄皇后的亡从孙黄便成婚合葬,并追封黄为列侯,为之置后袭爵。
而历史上最有名的冥婚,要数公元208年曹冲的冥婚。曹冲是曹操最小的儿子,出名的神童,深受曹操宠爱,可惜福浅命薄,死时仅十三岁。正好大臣邴原有个女儿早亡,曹操找到邴原,欲把两个孩子“合葬”。邴原推辞道:“嫁殇非礼也”。以遵礼守典为由谢绝了曹操。曹操当然不会受传统经典束缚,最后为曹冲找到一位甄氏女孩与之合葬。宋人周去非著书《岭外代答》一书,驳斥4r.ba94.cn/cuf86此陋俗。书中还提到“迎茅娘”之俗,实为另一种冥婚形式,为殇男所娶之新娘,并非殇女,而是用稻草扎成像姑娘的草人,然后遵礼迎娶与殇男合葬,使成家室。可见,曹魏时,冥婚之俗是风行一时的。
曹魏以后的冥婚,历代都不乏显例。到了唐朝,冥婚依然风行。甚至还出现了冥婚之后闹离婚的,如《旧唐书、萧至忠传》记述,中宗韦皇后“韦庶人又为亡弟赠汝南王洵,与至忠女为冥婚合葬。及韦氏败;至忠发墓,持其女柩归”。唐朝冥婚流行的程度,不仅见于史实,并且载于小说,《广异记》中就有这样的故事。可见,冥婚之俗,隋唐时,己深入民间。
到了宋代,这种封建迷信风俗更发展到高潮,在宋朝文献中,甚至可看到冥婚的细节。当时盛行“鬼媒人”,他们是专门做未婚夭亡男女两家联姻生意的。宋代康誉之撰《昨梦录》一书中,记述:“北俗男女未婚而死者,两家命婚而求之,谓之(鬼媒人),通家状细帖,各以父母命,祷而卜之,得卜即制冥衣、男冠带、女裙披等……”规格周全隆重。五代时何光远《鉴戒录》也曾说到,冥婚之风在当时非常盛行,不但行于夭殇的男女,并且推而适用于活人和偶像。四川有曹孝廉,游历至灌口谒李冰相公庙,看到土塑三女,“俨然而艳”,于是指其中第三个祈求,“愿以小娘子为冥婚,某终身不媾凡庶矣。”曹孝廉因爱慕神的土塑仕女,竟不婚姻,“纵遇国色,视之如粪土”,而求泉下之盟,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元朝以后的冥婚,从《马可.波罗游记》到《馀墨偶谈》都有不少记载,而发展到清代,流行的“抱主成亲”,又是冥婚另一种形式。“今俗男女,己聘未婚而死者,女或抱主成亲,男或迎柩归葬。此虽俗性,亦有礼意。”可见,冥婚不再单纯殇女嫁殇男,而是发展到活着的未婚妻抱着己死的未婚夫的神主牌,完成结婚大礼,换言之,就是把活人嫁给死人。成婚之后,这个可怜的妇人当然就得守一辈子活寡。这种陋俗,民国初年仍盛行于民间,又称“望门寡”。当时的冥婚习俗,不但风行,而且各地有了新的名词,河南河北等处称“娶鬼妻”,又称“配骨”,以结婚后往往合葬也;浙江平湖也有“冥配”之俗,甚至认为殇男殇女若不定婚,则灵魂将无所依归,不能入祠祭祀,且不能立后,一经冥配,即取得被继承人之资格,得为之立后也。解放后,我国大陆己消灭了此项陋俗。
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是这些年来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的“欢喜冤家”,或是乾隆、刘墉、和珅一组,或是乾隆、纪晓岚、和珅一组。历史上,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图片来源网络
刘墉与乾隆
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么就是乾隆的干兄弟了。总之,把刘墉说成是连皇帝都不怕,连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这些事没有什么根据,也不可能发生,只是反应了老百姓的一种良好愿望。那么,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遇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大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
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使之在江苏全省流布,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一建议自然让乾隆皇帝觉得很舒服,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也升得很快。
刘墉入朝为官后,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据说,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嘉庆时发生过一件“争大宝”之事。据当时一位参加过禅位大典的朝鲜官员给其国君的报告说,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玺,于是,刘墉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如果此记载属实,刚证明刘墉在大事上依旧保持着“劲直”之风,并非一味模棱。同时也隐约看出,刘墉与新君嘉庆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些。
图片来源影视
刘墉与和珅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不容。的确,刘墉并不阿附和珅,而基本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朝鲜书状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晓岚、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
但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是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己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珅,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不过,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得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即赐令自尽,保其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声明和珅一案己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和珅之案结束后,刘墉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处理,颇得时人的称赞。由此也可见,刘墉并未因公务而泄私愤,而是充分体现了一位群臣领袖应有的风范。
图片来源网络
刘墉与纪晓岚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晓岚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晓岚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晓岚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晓岚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晓岚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蠢鱼”,是纪晓岚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
刘墉与纪晓岚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常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晓岚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
嘉庆八年,刘墉又曾送给纪晓岚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乃朴茂沉郁之格,譬之文格,为如此也。”纪晓岚也记载有:刘墉送我砚一方,左侧有“鹤山”字,认为是宋代的东西,但我并不以为然。但刘墉又说,“专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说,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称是苏东坡、米芇等人的东西,怎么会4r.ba94.cn/n5k4h假冒魏了翁的名号呢?纪晓岚承认,刘墉所言,“是或一说矣”。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字里,名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也有人说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未遇之时
百里奚早年贫困潦倒,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极大影响。
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楚人把他当作奸细,绑了起来问他做什么的?他说他是虞国人,亡国出来逃难的。楚人便叫他养牛,不久他养的牛比别人的都强壮,楚人便称他为“看牛大王”,连楚王也知道了他的名号,就叫他到南海看马。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肯,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亡国,非你之罪。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己是70多岁的高龄。后来他又推荐了蹇叔,蹇叔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来到了秦国。百里奚的妻子杜氏自从百里奚走后,就独自带着儿子逃荒,辗转来到秦国。听说百里奚做了相国,就想尽办法去相国府洗衣服,机缘巧合下,与百里奚相认。他们的儿子孟明视武艺高强,后来也被拜为大夫。公元前624年,秦军在孟明视的带领下打败晋国,秦国成为西方的霸主。
达则兼善天下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性。在当时这确是难能可贵,赢得了时人的赞许和尊敬。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在用人方面,百里奚举荐有才德的贤士。他早年周游各地,曾结识贤人蹇叔,得到过蹇叔的帮助。此时蹇叔受到他的推荐,被秦穆公认为上大夫,共议国事,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性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劝谏,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截击,秦军全军覆没,三员秦将被俘。后来三将被放回,秦穆公对他们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谏言,不胜懊悔。
功业传于百代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加。他为相期间,秦国树立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全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至战国秦孝公时,尚有人在相国商鞅前称赞百里奚,说“五羖大夫之相秦”,六七年间,为三大功绩:第一,“三置晋国之君”,晋惠公夷吾即位是借助秦国之力;后与秦反目被擒,又由秦国送回复位;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生涯,问国即位,亦是由秦国派兵护送。第二,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会晋、救楚、朝周之事。第三,施德诸侯,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余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也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见秦人对百里奚的追思向慕之情。
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九鼎配资,充实秦的国力,奠定称霸以及统一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己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故论者称秦穆公的功业,总以任用百里奚为其大端。
发布于:河南省九龙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